6月5日晚间,万科公告称,公司已汇出6.126亿美元至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的境外银行账户,用以偿还6月7日到期的中期票据本息。笔者注意到,这也是万科今年最后一笔到期的美元债,距离下一笔境外债到期还有一年。有业内评论认为,这将为万科摆脱潜在风险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窗口。
在行业最先高喊“活下去”的万科,一直在舆论风口浪尖上,也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房企之一。万科曾经是连续31年现金分红、受到投资者广泛信赖的A股上市企业,同时也是房地产行业的“优等生”。过去一年来,万科承受的压力远远超出了企业自身应当承受范围。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家企业最终回归健康发展,将极大地提振整个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事实上,在一个多星期以前,万科刚刚将超总地块正式转让给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以及另一家深圳百硕迎海公司。虽然以22.35亿元挂牌底价成交,明显低于当初拿地价格,但万科面对行业困难时期的“务实做法”,仍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点赞。为了坚定执行企业的“瘦身计划”,其今年还出售了上海物业七宝万科广场部分股权。
过去这段时间,万达创始人王健林、融创当家孙宏斌也在接二连三地“卖卖卖”,与其他一批地产老炮一样,他们的事业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但后来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危机,融创还成为了首家完成债务重组的大型房企。
当前,房地产的深度调整以及转型升级带来的经营压力仍在折腾和考验着部分房企。除了上述全国的龙头企业,笔者听闻珠光集团等一些广州本土企业,近期也在加速变卖优质资产来回笼资金。不少企业负责人向笔者表示:趁现在行情开始修复,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尽快盘活资金完成保交楼的任务,挽回企业投资者和住房消费者的信心。
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房企要走出困难,产业要恢复良性循环,光有“政策”这个外部因素还不行,还得靠企业内在的自强不息。政策可以在关键时刻扶企业一把,帮助企业站起来,但后面走得稳不稳、好不好?唯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智慧。
6月首周,除了上市房企发布自身经营数据以外,克而瑞、中指院等第三方机构也陆续披露对整个行业的统计分析。虽然自身观察的维度略有不同,但对行业总体情况的判断基本一致:5月供应再降,成交微增,延续弱复苏走势。重点30城新增供应同环比降幅两成以内,5月成交较4月小幅微增4%,总体仍高于一季度月均23%,市场处于低位震荡。
从大格局来看,保利、中海、万科稳踞行业前三,前5月全口径销售都超过了千亿,保利甚至达到了1313亿元。紧随其后的绿城、华润也不错,都接近千亿元。尽管百强房企门槛相比以前确实有所下调,但笔者发现,碧桂园、金地、融创、绿地、旭辉、世茂等一些房企依然活跃在TOP30以内,足以看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困难企业韧性不断增强。
6月房企将发起年中业绩冲刺,而在“517新政”后,国内的核心一、二线城市也都陆续下调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特别是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跟进,与其他利好相互叠加,明显促进了市场信心的回归。为此,业内预判,6月成交总量或将稳中有增。
“新政后人气确实旺了,开了花就会结果。下一步就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了。”笔者最近一周接触的保利、万科、越秀等多家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市场逐步回暖均表示出明显信心。一些专家则认为,随着产业恢复良性循环,困难企业回归健康发展的“窗口期”也打开了。
南方+记者冯善书证券配资